聚焦标准 共研提质增效 | 我院普通外科开展技术提升、多学科会诊活动
近期,广西江滨医院(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普通外科组织了学习沙龙、达芬奇手术操作演练、多学科会诊(MDT)病历讨论会等多个活动。活动由刘天奇副院长、范显文科主任主持。
学习沙龙
3月21日,由普通外科主办的肿瘤辅助治疗、介入治疗学术交流沙龙圆满落幕。此次学术沙龙特邀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曾智明教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黄德佳教授参会研讨,刘天奇副院长主持。
授课环节,曾智明教授为我们带来《2023年CSCO肠癌指南更新》的解读。他介绍指南总则、MDT原则、筛查和遗传学、影像学与病理学诊断、结直肠癌治疗原则等,并对转移性结肠癌的治疗原则就2023版内科治疗“关于双免的推荐”“优先推荐的免疫药物”“TAS-102和贝伐联合”三大更新要点进行详细讲解。
黄德佳教授授课《肝癌合并瘘的介入治疗》。黄教授结合自身的专业技能与临床经验,为参会人员讲解TACE在肝癌治疗中的权重,并着重分享肝动-门静脉瘘的分型、表现与处理肝癌合并瘘后一些实用的临床技能。
研讨环节,与会学者围绕主题展开激烈讨论。刘天奇副院长、范显文主任表示沙龙搭建起学术交流平台,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对促进行业同仁交流,提高学术素养有重要意义,并在会后对授课教授表达诚挚谢意。
4月16日,受范显文主任邀请,广西医科大学血管外科专业潘颐聪博士莅临我科进行《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药物预防》的学术交流,潘博士就深静脉血栓的现状、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药物预防适应症、临床医师围手术期使用药物预防面临的问题、药物预防介入时机、抗凝药物出血管理、肝功能不全患者血栓预防管理、术后监测与评估等方面,使用六篇深静脉血栓防控指南、专家共识与参会人员展开探讨,短短30分钟授课时间,讨论现场热烈。范显文主任表示,外科医师多数时候仅仅关注手术技术、手术完成的效果,现在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现状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感谢潘颐聪博士通过指南的解读带我们走出围手术期凝血与抗凝对立的偏见。
达芬奇手术操作演练
5月16日,刘天奇副院长、范显文主任带领普通外科八位医务人员,来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国际临床培训中心进行学习。
达芬奇机器人,号称“外科手术之王”,是目前世界上领先的微创外科手术系统,主要由医生操作系统、床旁机械臂系统、视频处理系统三大部分构成,机器人仅仅通过几个1厘米左右的小切口将手术器械置入患者体内,在极端狭小的空间内进行精细的分离、缝合与打结,外科医生仅需坐在控制台上通过放大20倍的高分辨率3D镜头操控机械臂,就能完成整个手术流程,达芬奇机器人突破医学局限,具有人手难以企及的稳定性、重现性和精确性,可辅助完成精细复杂的各类高难度手术。随着达芬奇机器人的国产化,经济成本把控,手术机器人的设备及手术价格都会更加亲民,手术机器人也将因此得到更大范围的应用,未来,将有更多的患者能够通过如此高精的外科手术系统进行手术治疗解决病痛,作为需要终生学习的医疗学科,普通外科医护团体不断学习新技术,不断提高为患者服务的能力,为医疗卫生事业、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而努力。
多学科会诊
“这个病例足够复杂!”刘天奇副院长在主持普通外科牵头举办的多学科联合会诊上说。
6月5日,针对存在有不明原因黄疸、肝功能损害、原发性肝癌综合治疗后复发等三例疑难病例,再多学科会诊(MDT)中,消化内科、神经康复科、手术麻醉科、检验科、放射科、超声诊断科等临床科室对病例给出相关指导意见。
病例讨论结束后,刘天奇副院长表示:“每一个病例都很珍贵,具有复杂性的病例,大家要深入的讨论,通过病例提高水平。多读书、多提问解决一个问题,就能上一个台阶,学科建设就又进一步。”
近年来,普通外科不断加速康复领域上奋力赛跑,持续不断的学习新技术新业务,共同探讨典型病例分析,以学促建,教学相长,极大提升学科的业务水平,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为学科建设及高质量发展奠定夯实基础。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